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规文件 > 规划信息

关于印发华龙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7-08-29 来源:濮阳华龙区

华龙政〔2010〕28号

                          

                  

濮阳市华龙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华龙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的通     知

各乡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濮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华龙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华龙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为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濮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有关精神,按照《濮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濮政〔2010〕18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以来,我区认真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创新能力取得了新的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区被列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项,争取科技创新资金500余万元。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2009年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为221件和133件。全区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其中省级5家。培育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我区自主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讲,我区自主创新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还不适应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一是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不少乡办和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有些企业不愿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认为当前通过低价竞争、粗放生产方式尚有一定的市场生存空间,没有真正把科研投入和自主创新作为长远战略来考虑,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9年,全区新被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标志性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自主品牌。三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我区企业研发中心大部分处于建设初期,其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力普遍不强。专利构成结构不合理,发明专利比重偏低,反映了我区产业核心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成为必然选择。要想实现华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提高我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建设和发展自主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必须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提升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建设我区自主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应用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集中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重要抓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战略支撑产业,振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华龙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建设自主创新载体为抓手,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注重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用相结合,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

1.到2020年,我区要初步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加强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全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不竭动力。

到2012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年专利申请量超过300件;总体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市先进水平。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主要粮食品种实现更新换代2—3次,支撑粮食单产平均水平提高20%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位于全市首位;取得一大批在全市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三、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结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集聚,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二)支持发展民办科研机构。稳定和壮大科研机构人才队伍,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科研机构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发展民办科研机构。完善政策,重点扶持,在管理服务、财政扶持、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引导和培育民办科研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明确方向,强化服务,使科研机构承担起促进科技服务职能转移、提供社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重要社会功能

(三)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建设。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区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同时,动员社会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四、丰富发展自主创新载体

(一)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围绕我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到2012年,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企业技术中心10个,全区60%以上的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提高创新能力,开展事关我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技术和战略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学术交流,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0年,建立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个。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科技园区。以濮东产业集聚区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机载体,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完善功能,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加强科技支撑能力,使其成为走创新驱动型科学发展道路的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发展其他各类科技园区。

(四)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基地。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到2020年,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为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自主创新的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高端人才聚集的高地。

(五)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我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各成员单位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六)发展其他各类有效的创新载体。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建设和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检测技术平台、科技和人才信息服务网络、生产力促进网络、知识产权服务网络等能有效服务各类创新主体,帮助完成创新目标任务的创新载体。

五、自主创新的重点任务

(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机构为骨干,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粮食安全、畜禽安全为核心,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种植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加速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良种与良法相配套,农艺与农机相结合,集成组装一批主要粮食作物高效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推动精准农业发展。重点支持蔬菜、花卉、果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加快园艺作物优良品种换代升级;加强园艺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蔬菜、花卉、果树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园艺生产健康发展。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畜牧养殖业领域,加强饲料、兽药和疫苗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开展畜禽清洁生产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高肉、蛋、奶的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研发养殖场污染控制关键技术、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配套设备,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

林业领域,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微生物领域,重点支持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等研究,推进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开展农用生防微生物菌株改良及其抗病虫基因发掘利用研究,加强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饲料复合菌剂、微生物农药制剂等农用微生物制剂研发;围绕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筛选微生物发酵菌种,优化发酵工艺,提升传统食品发酵技术。

农副产品加工领域,重点支持粮油、畜禽、果蔬、乳品、薯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增值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展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示范与推广,确保农产品加工业良性循环发展。

农业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装备,重点支持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农机核心部件和新型高效节能设备研发,开发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林产品加工与贮运关键机械和设备;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研究开发能够精量控制水、肥、种、药施用量的优质农机,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农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要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预警技术,土壤、作物、环境水分循环过程及节水调控机理,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学及致病机理,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等。

(二)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扩大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石油和化工、玻璃及电光源、食品、建材、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和电力等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发资源、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污染减排与治理、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低碳经济技术研究和试点工作。

石油和化学领域,重点支持大型整流技术、石化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开发;开发新型化学原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塑料和专用树脂;加快研发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数字化制版技术。

玻璃及电光源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研发能力。重点生产高档药用包装材料、化工管材仪器等产品。把握玻璃及电光源市场的需求趋势,不断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推出终端产品,促进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食品工业领域,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做强做大肉制品、果蔬产品、乳制品等优势产业链,重点支持新型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冷杀菌、节能干燥、现代生物、高效浓缩、快速检测、食品物流等新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研发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机械设备制造业。重点支持工程、石油钻采、特种车辆、数控加工、节能等领域大型成套装备研制;紧紧围绕服务中原油田主业,突出石油机械、特种车辆制造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巩固中原油田市场,占领全国市场,开拓世界市场,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纺织工业。重点研发对位芳纶纤维、新一代高强聚乙烯纤维、新型聚酯纤维、生物质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及多功能差别化等高新技术纤维;支持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新技术开发;支持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开发;支持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发。

其他轻工业领域。支持节能玻璃、无铅玻璃等生产工艺及装备的研发;支持制浆造纸、制革清洁生产工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环保功能塑料、可降解塑料制品、新型棚膜、温室专用降解地膜和新型表面活性剂研制;支持数字化家电控制技术和新型家用电器产品研发。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以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资源与环境技术为重点,积极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研发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软件和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及技术;发展新型显示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开发智能交通、信息安全和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加强网络融合和数字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建立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领域,重点开发生物乙烯、新型生物聚合物、生物添加剂、工业酶制剂、新菌种及新菌剂;发展生物化学药物,重点支持开发新型医用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

新材料产业领域,重点支持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焊接材料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制品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工程塑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发展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信息与功能材料等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新能源产业领域,重点开发锂-亚硫酰氯电池、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关键技术;支持利用非粮原料生产乙醇,开发生物质气化、液化关键技术和车用沼气、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与配套设备以及地热能直接利用技术及设备;支持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化。

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工业废水模块化处理技术及装备;清洁生产工艺及装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四)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研究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物流关键技术、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旅游、电子金融、数字档案、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技术及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开发,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农村科技服务领域,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农村科技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专家大院、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实施“村村通”、“户户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农业科技信息采集系统;支持建设“科技辐射中心”等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科技信息联动服务模式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五)改造提升基础产业。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为重点,在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六)加强民生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围绕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重大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民生领域的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围绕避孕节育、出生缺陷、生殖健康、重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重点支持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艾滋病、乙肝、恶性肿瘤、心脑肺血管病、糖尿病等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的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新型重大传染病预防、检测、治疗技术研究;加强生物治疗新技术研究开发;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及预防、保健、康复技术研究。

公共安全领域,重点围绕生产安全、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防御,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支持重大工业危险源识别、评价与控制技术研发,加强主要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研究;开展食品安全技术、设备、标准研究;开展区域自然监测、预测、评估、预警技术及多灾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加强维护公共安全技术研究。

城镇发展领域,重点支持开发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备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化学建材、钢结构、高性能砼等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建筑材料。

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面向污染源头控制、总量削减、达标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环节的技术需求,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污染减排环保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 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大气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技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提高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民生科技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源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控制,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

六、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一)坚持市场导向机制。明确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属性和商品价值,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取得的科技成果由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效能的评价要以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主要标准。

(二)完善科技成果权益保护机制。支持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防止滥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和不断创新。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让和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要以市场经济和法律手段提供保证。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要把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政府科技奖励要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标准。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落实有关规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支持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引导其把投资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

(四)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形式,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优势产业战略需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装备的引进,应吸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共同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鼓励产学研联合建设自主创新平台,优先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提升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其在我区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五)形成自主创新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的联动机制,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策划和凝练各类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形成合力联合推进,提高科技资源的集成度和使用效率。完善重大创新项目的部门配合联动机制,在资金、技术、土地、环境容量等重要资源配置上加强协调。探索建立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界、科技界、资本区场有机配合联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壮大。引导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的良性互动。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形成共同推动自主创新的工作格局。区政府成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建立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和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幅度提高全区科技投入。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区级和乡政府以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区政府设立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信用制度和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财税政策的引导,促进企业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进一步完善银行、企业和担保机构为一体的投融资机制,扩大科技贷款规模,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贷款贴息,改善科技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以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促进科技合作向技术、人才、资本一体化方向发展。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风险投资,创造条件推动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进入国内、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三)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流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努力改善创业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稳定、激励和使用的政策体系,加强科研开发、成果推广、创新创业三支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奖励激励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全区上下促进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法制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制定“十二五”全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把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与人才培养、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开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作,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不断壮大我区技术带头人梯队;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多途径、多形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导、鼓励企业建设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造就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 

(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加强科学普及,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科协要充分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指导作用,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提升我区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加强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宣传普及,鼓励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和技术推广活动。加快建立一支高水平、多层次、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和科普工作网络,进一步增加科普投入,加强科普设施和科普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作用,广泛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为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奠定社会基础。

(五)努力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严厉打击假冒专利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落实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项目,应优先采用自主创新产品;对于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和首次投向区场的自主创新产品,符合财政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管理办法》规定的,政府应首购和订购;切实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科技、税务和财政部门要尽快制定实施办法,认定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当年起可申请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好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在自主创新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