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 法规文件 > 规划信息

关于印发华龙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 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12-20 来源:濮阳华龙区

华龙政20224

                          

濮阳市华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华龙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

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濮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特色商业区发展服务中心,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管理中心:

《华龙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422 

 

 

 

 

 

 

 

 

 

华龙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1〕82号)、《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2021〕16)、《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濮阳市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办〔2021〕27)、《濮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濮政办〔20226号)等文件精神,为推动华龙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组织编制了《华龙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四五”时期华龙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区大力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成功应对2018年“温比亚”、2019年“利奇马”台风暴雨、2021年“6·13”极端特大暴雨、黄河流域历史罕见秋汛等重大气象灾害,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在全市气象局年度评比中,连续五年获得优秀单位,实现全区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全覆盖,气象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暴雨预警信号命中率提升10.2%,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35分钟;农业气象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高,多领域、多手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成立濮阳市华龙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形成气象防灾减灾合力。

(二)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区气象事业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暴雨、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是制约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风险。

科技创新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科学技术装备的飞速发展,气象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持续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新动能。

(三)面临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区气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还有差距。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高;监测精密程度存在短板;区域和城市碳监测能力有待提升;预报精准程度存在差距;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预警、预报准确率和提前量不能满足需求;精细服务存在薄弱环节;气象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气象服务机制有待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没有完全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亟待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融入气象强省、气象强市建设,提升气象服务保障“一个强区、五个华龙”战略实施能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水平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坚持科技兴业,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切实提升气象高质量服务华龙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度融入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统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优化气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多领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

(三)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高地初具规模,全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预报准确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加牢固,气象保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韧性城市建设效益更加显著。展望2035年,全面完成气象强市华龙区建设任务,基本建成气象强区。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度

1.聚焦生命安全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极端暴雨(雪)、大风、干旱等灾害综合立体监测能力,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做好防汛救灾、抗旱、低温雨雪冰冻、风雹雷电灾害、森林火险等气象服务。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监测预警一体化机制,全面提升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新型化工基地防雷安全风险管控及综合治理监督机制。完成华龙区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健全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内容。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

2.聚焦生产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开发农业气象保险产品。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加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农业气象服务手机APP、物联网、气象专业服务网应用推广。建立覆盖关键农事活动全过程的跟踪服务机制。实施乡村生态旅游气候品牌塑造,开展“气候康养”“中国气候好产品”等创建工作。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开展村级光伏电站、低风速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动态监测预报、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和发电基础设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服务。服务城市交通,发展交通高影响天气风险分析预报预警技术,提升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和交通运营管控能力。服务全域旅游发展,推动气象服务纳入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旅游景区建设灾害性天气监测自动气象站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开展特色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强化气象景观资源开发和利用。

3.聚焦生活富裕推进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社区全覆盖。开展面向群众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康”等个性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提升民生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推进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城市智慧气象服务,完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通信运营企业、主流媒体、相关行业官方媒体平台的气象信息传播,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社会舆情快速响应和权威科学信息正向引导传播能力。加强气象科普,打造气象科普品牌,推动科技化展示。针对华龙区主要气象灾害形成一批精品气象科普产品。推进科普进社区、进校园。

4.聚焦生态良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濮阳黄河下游气象科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及湿地等生态影响评估。服务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实现生态遥感服务业务化。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气象支撑能力,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通风廊道、电力交通等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对生态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评估。开展面向国土空间开发的精细化气候评价业务,研制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地图。

(二)提升气象预报精准度

1.发展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构建上下联动、滚动更新的天气预报“一张网”。发展1—10天空间分辨率1—3公里、时间分辨率1—3小时、更新频次3—6小时的中短期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开展不同时效预报能力评估。开展季节要素的网格预报业务,建立完善连续性强降水、寒潮、大风、高温、干旱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客观化预测业务系统。发展霜冻、伏旱、倒春寒、连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和关键农时季节气候事件的区域特色客观化预测业务。

2.开展影响预报预警业务完善基于影响和风险的精细业务技术体系,提高分灾种、区域、行业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能力。发展客观定量化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分析技术,量化敏感行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致灾阈值指标。

3.构建智能协同业务平台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协同、开放的一体化业务平台。

(三)提升气象监测精密度

1.优化立体天气观测站网完善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提高区域气象观测站覆盖度。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发展规模化志愿气象观测。

2.完善多领域应用气象观测站网。开展生态监测评估,升级农业气象观测网,升级现有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建设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网,跨部门合作完善农业、生态、旅游、交通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完善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气象监测网。

3.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加强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加强观测装备计量能力,建设气象装备保障、建设综合气象观测运行信息化平台。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完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

(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能力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区级气象相关技术领域实验室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加强研究型业务建设,建立完善创新团队,优化科研项目组织管理。

2.加强气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大气候事件、气候异常的客观化预报预测技术,加强气象条件对环境、交通、旅游、能源等领域影响分析技术研究,开展气象保障粮食安全、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研究。

3.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实施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形成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首席专家和青年英才人才梯队。积极引进高校气象专业学生,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五)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

1.强化气象大数据发展支撑。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气象大数据应用的融合创新,推动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提升气象与相关行业大数据的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能力。构建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数据管理制度,规范气象数据管理。

2.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建设5G+应用场景的新型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推进多源融合网格化实况数据业务,开展网格化实况产品的本地化评估与应用。建立多源监测资料融合多要素网格化实况分析产品。

3.优化气象信息网络架构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新型气象数据业务运行模式。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支撑环境建设,优化信息网络架构。强化网络、数据和业务一体的整体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

(六)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1.提升人影作业能力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推进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的综合作业站点建设。建设可视化智慧型人影指挥平台。加快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

2.强化重点领域保障建设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强化应急减灾和重大活动人影服务保障能力。

3.强化安全作业监管完善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推动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升作业站点、运输车辆等关键部位和场所的综合安全防护水平。

四、重点工程

华龙区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以气象监测服务精准化为核心,建设华龙区气象灾害监测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和自然灾害防治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优化天气观测站网,建设新型智能区域气象观测站,提高区域气象观测站覆盖度,升级老旧观测站;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升级气象应急观测装备,加强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建设气象装备保障、综合气象观测运行信息化平台,推进观测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完善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服务平台,不断满足提升功能,拓展领域,增强业务服务技术水平等对基础设施需求,健全普惠均等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华龙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健全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的预警产品加工制作平台;构建精准化、标准化、直通式、智能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与预警管理部门实现标准化对接的预警信息共享发布平台。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华龙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华龙区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农业生产功能区气象保障、农副产品协同发展气象保障等,建设气象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开发特色农业“智慧化”气象服务产品,推动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打造“气候好产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做好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认定、保险定损、理赔等工作,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能力。

华龙区第一次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组织开展华龙区第一次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全区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全区气象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建立健全我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和模型库。科学预判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形成全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加强组织协调要建立完善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

(三)强化资金保障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

(四)强化检查考核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检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检查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建设质量,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发挥投资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